市职业病防治院开展“浓浓端午情,永远跟党走”主题活动
文章来源:市职防院 孙俊豪 发布时间:2021-06-10 浏览次数:
市职业病防治院开展
“浓浓端午情,永远跟党走”主题活动
6月8日下午,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会联合团支部开展了“浓浓端午情,永远跟党走”主题活动。活动中,通过开展“党史、红色故事”宣讲活动,讲述党史诗歌、红色故事,观看革命影片等方法,树立时代新风尚,推动党史学习深入人心。在工会主席卢锐的带领下,全体青年职工诵读了《党史我来讲诗歌》,通过诗歌,全体青年职工感受到了红色历史的厚重和革命先驱的艰辛。
活动后,职工们纷纷表示,作为一名共青团员,要以史为镜、以史明志,要从党史的学习中汲取思想的力量、信仰的力量、道德的力量、实践的力量,不断强化政治定力,干事动力,用实际行动为市职防院的革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(孙俊豪)
端午节小知识:
包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草、点雄黄、佩香囊……端午节很多传统习俗,不仅富有文化传承,还与卫生防疫和身体健康相关,因此有人说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“卫生防疫节”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习俗背后的含义吧!
两千多年前,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,传说沿岸的人们悲痛不已,竞相划船寻找打捞屈原遗体。此后每年端午期间,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、投粽子,以此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,划龙舟等端午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。如今龙舟运动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喜爱。
在古代,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、毒气最重的日子。所以,端午节时,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,就是用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紫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,以辟邪驱瘟、逢凶化吉。佩戴五彩线这一风俗,最早在东汉应劭著的《风俗演义》中就有记载,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、不染病瘟。民间普遍认为艾草、菖蒲可以退蛇虫、灭病菌、驱毒避邪,史书上有端午节“悬艾叶、戴艾虎、饮艾酒、食艾糕”的记载。艾叶别称艾蒿,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方书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记载了艾叶的两种治病方法,即灸法和熏法。至今,一些地方民间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: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。”
民间流传,五月初五是毒月毒日,是蛇、壁虎、蝎子、蜈蚣、蟾蜍五毒出没的日子。古时候,乡里壮勇之士皆持弓箭赴本土保境庙宇加持祈福,祈求能以弓箭将本乡本土境内荼毒生灵的各类毒物驱逐殆尽。所谓“射五毒”,就是通过射五毒草靶来比赛射艺。
端午节这一天,古人有饮雄黄酒的习俗,古语曰“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。”然而,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,喝雄黄酒有损人的身体健康,危险性很大。许多地方有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书写“王”字的习俗,这也表现出人们对虎的崇拜,一借雄黄以驱毒,二借猛虎以镇邪,三则表达对孩子的祝福。
在古代,香囊又叫香袋、香包、荷包,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丝线缝制而成,内部装有各种香料,戴在孩子胸前,不仅美观大方,香气扑鼻,还有驱避蚊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。
端午日沐浴兰汤的习俗,历史悠久,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。《大戴礼记》中说:“五月五日,蓄兰为沐浴。”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,而是菊科的佩兰,有香气,可煎水沐浴。时至今日,在我国广东、湖南、广西等地,人们用艾、蒲、凤仙、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,据说可以治皮肤病,去邪气。
端午习俗承载着家国情怀、融入了真情实感,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古人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间智慧。
- 上一篇:应急使命记心上,模拟沙场练兵忙
- 下一篇:《工作场所粉尘危害防控检查要点》正式出版